top of page
Music Fairies Background.jpg
Music Fairies Background.jpg

西有欢乐颂,东有慈悲颂

——谭盾与他的代表作《敦煌·慈悲颂》

谭盾

“我把对生命的理想放进了《敦煌·慈悲颂》里,

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谭盾

一段5 分29 秒的短视频已经很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转发,相信很多本地佛友一定收到过短视频,大大的标题写着《心经》,屏幕上却是华丽而庞大阵容的西方交响乐团和不同民族的音乐家组成的合唱团,他们中有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也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这就是由深具国际影响力的著名音乐家谭盾作曲并指挥的交响乐《心经》的演出视频,参加演出的是法国国立里昂管弦乐团和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25 个国家的歌唱家共同用华语专注而投入地演唱《心经》,虽然现场录制的音效不尽理想,但还是被交响乐的震撼演绎深深吸引。

2018 年,谭盾带着他的最新作品《敦煌·慈悲颂》(Buddha Passion), 在德国东部的文化中心城市德累斯顿 (Dresden)首演,之后进行了全球巡演和中国内地的两次巡演,音乐界赞叹,“西有欢乐颂,东有慈悲颂”,这不仅是谭盾的艺术成就,也让敦煌佛教艺术以及源于东方的佛教文化,通过西方音乐语言,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尤其令佛教徒欢喜赞叹。

把敦煌壁画变成音乐

这部作品源于一场对话。2013 年,谭盾偶然见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当时已经75 岁的樊锦诗。樊锦诗以玩笑的口吻问他,能不能把敦煌壁画变成声音?“没想到,他真的这样做了,而且做到了。”历史学家的话触动并激发了音乐家,谭盾为创作这部作品耗时6 年之久,期间曾15 次前往敦煌,在敦煌莫高窟数百个洞窟和上万幅壁画中寻找创作灵感,又到访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奈良博物馆等地,查找资料,寻访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敦煌乐舞古谱。

有研究显示,古老的敦煌壁画中记载了4000 多件古代乐器、3000 多名乐伎,以及500 多个古代乐队,壁画上的乐队,比起西方400 年前巴洛克时期形成的交响乐团,要早上千年。“敦,大也;煌,盛也”,如此盛大辉煌,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承载太多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是浩瀚的佛教文化的海洋,凭一己之力,真的要洋兴叹,却也把谭盾卓越的音乐才华激发出来,深谙西方音乐语言的谭盾最终选择以交响乐演绎佛教文明,也用交响乐的恢弘气势重现盛世辉煌。

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创举,在创作中,谭盾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达,把敦煌壁画以及壁画里的故事,以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作品以玄奘翻译的《心经》为中轴,采用敦煌莫高窟壁画所记载的六个故事: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缘、心经和涅槃,分别表达不同主题,即平等、因果、奉献、自然、心灵和彼岸。

在音乐呈现方式上,他将敦煌古乐和西方交响乐相结合,加入合唱、独唱和重唱,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语言的表现力。交响乐团的乐器经过300 年来的发展变化,塑造了更具特性的西方音乐的气质和面貌,交响乐的音符和旋律造就了独特的情感触动和精神面貌,但音乐也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种,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文化的碰撞冲击,也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文化互鉴和融合。

在创作中,谭盾也依照敦煌壁画,复原了反弹琵琶、奚琴等古代乐器,穿插了钵、木鱼、引磬等法器,同时也延续了他的标志性音乐元素“水乐”,以此彰显生命的流动生生不息。有人说这是一种“混搭”,谭盾则更愿意称自己的创作方式为“渗透”,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音乐风格,只有在深入了解各类文化、学科、思想、表现等多方面的不同之后,求同存异,升华理解,才能够融合并编织成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音乐新篇章。联想起佛教源于印度,在向不同地域传播过程中,其历程和经验应有共通之处吧。

谭盾表示,这部交响乐作品是尝试把敦煌的可视性壁画变成可听的音乐,让人们“听见”敦煌。他也希望,通过回顾历史和中华文化,人们可以从过往沧桑里,找到一点精神力量。他在文章中指出,“这些古老的壁画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仿佛从画中听到了声音,这让我有了一种灵魂的冲动,想把这些壁画变成音乐,用交响乐团演奏出来,带去世界:壁画带不走,但可以让没来过敦煌的人听见敦煌,这对我来说将是多么奇妙而深远的经历。”“六年后,我终于写完了《敦煌·慈悲颂》,那时我突然意识到,音乐真是一座桥,它可以将遥远带到你身旁:从敦煌到欧洲,从古代到来。”

音乐是一座桥

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的谭盾,是一步步凭着过人音乐才华和成就,不断进阶到世界乐坛的著名音乐人。他现任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荣誉艺术总监,其艺术成就和音乐作品对世界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并赢得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奖,如格莱美音乐奖、奥斯卡金像奖。他创作过很多重要交响乐作品,有机音乐如《水乐》《纸乐》《垚乐》;打击乐协奏曲《大自然的眼泪》;多媒体协奏曲《女书》《地图》;网络交响曲《英雄》;歌剧《秦始皇》《马可波罗》《茶》《九歌》《Water Passion:马太受难曲》;电影音乐武侠三部曲《卧虎藏龙》《英雄》《夜宴》及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协奏曲和民乐等一百多部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中始终有一条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主线。无论是大众熟悉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还是深奥玄妙的《金木水土火》视听音诗,他一直努力探索如何把古老的中华文明,以年轻人能接纳的方式、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继续传承开来。谭盾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在中国最富有的传统中去寻找我的未来,站在传统的肩膀上我才能够看得更远。”传承传统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重新来“演奏”传统,让传统点燃我们现代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成为我们创新的神奇引擎。中国知名媒体人许知远曾说,“我觉得谭盾真的已经做到了,他已经是一个新的理念了,他用中国的元素,西方的作曲手法,加上现代的三维理念,他创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关于《敦煌·慈悲颂》,最初只是试探性提出要把千年壁画幻化成流动的音乐,创造出音乐作品的樊锦诗,在欣赏了音乐会后评价说,“佛家说慈悲,不信佛的也说慈悲,那慈悲到底是什么?

敦煌·慈悲颂.png

慈悲就是让人得到智慧,慈悲就是让人解脱痛苦,慈悲更是讲众生平等,救助众生。《敦煌·慈悲颂》通过音乐把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我听后深深感动。”

静慧.png

本文发表于《佛友资讯》第339期。

bottom of page